關於心理學品牌行銷,意識與無意識的關係就像一座冰山,海面上所見的冰塊,就是我們的意識層次。而無意識則是海面下,巨大卻不為人所知的底層意識。當人們以為自己是遵循邏輯的生物、理性的消費者時,在海面底下的無意識冰山會告訴你,不,你不是!「以為自己很理性」是大腦給你的錯覺,事實上,無意識才是我們的自動導航系統!
繼續閱讀 »
關於心理學品牌行銷,意識與無意識的關係就像一座冰山,海面上所見的冰塊,就是我們的意識層次。而無意識則是海面下,巨大卻不為人所知的底層意識。當人們以為自己是遵循邏輯的生物、理性的消費者時,在海面底下的無意識冰山會告訴你,不,你不是!「以為自己很理性」是大腦給你的錯覺,事實上,無意識才是我們的自動導航系統!
繼續閱讀 »上禮拜我們提到,從大腦的酬賞中樞活化的情況,可以預測一個人的購物行為,而決定要不要購買的過程中,會受到價格引發的痛苦情緒所左右。想像女友收到高級巧克力的快樂表情,程度愈高,就愈能抵銷看到價格的痛苦。今天我們要來探討,同樣的大腦機制是不是也能用來理解消費者的購物動機。
繼續閱讀 »系統 1:反應速度快、直覺式、反射性的反應、情緒化、能即時回應發生的情況、不太占用腦力注意力、系統一不能關掉、常常以偏概全、有所偏誤。系統 2:反應速度慢、理性思考、依賴邏輯、需要蒐集證據、會占用許多腦力和注意力、效率差、需要蒐集證據現在讓我們藉由一些經典的案例,了解兩種系統的運作如何應用在行銷操作上!
繼續閱讀 »讓我們從上次提到的, 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,頒發給研究「行為經濟學」的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,他的著作 “Thinking, Fast and Slow” 開始說起。了解這裡面講述的概念,就像是對消費者的心智關卡破關!下一次,我們再從實際案例來解析購物前的心理歷程。
繼續閱讀 »有一種精準的行銷科學,深入探測消費者的內心、讓人無所遁逃。精準到引發倫理爭議,甚至遭到立法禁止!腦神經行銷學的威力為何如此強大?科學家是怎麼協助行銷者做研究,駭入顧客的大腦?部分神經科學的學術名詞,也許會有一點生硬,但你不需要全部知道這些名詞的意義。透過今天的介紹,希望能讓大家對於腦神經行銷學有一些初步的認識。
繼續閱讀 »我們知道所有的商業交易、市場、品牌甚至是人際交往,最根本都建立在 ”信任” 這個基礎之上,這兩個字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朗朗上口的常用字,但是你有仔細想過信任是怎麼建立的?
繼續閱讀 »驚喜會觸發大腦中的「快樂中樞」(pleasure center),比起「可預期的愉悅」,驚喜更能刺激人們愉快的感受。科學家電擊老鼠的快樂中樞,發現老鼠學習了在特定地點可以被電擊的行為後,為了得到快樂感受,甚至可以不眠不休只希望得到幸福感。
繼續閱讀 »微軟在去年底,以 262 億美元的高價併購 Linkedin。看上的,就是這家公司能幫無數人,建立人脈。Linkedin 的創辦人 Reid Hoffman,本身就是人脈高手。他甚至把自己對人脈的看法,寫成一本書,中文書名叫《自創思維》。要了解 Hoffman 的思想脈絡,得先從他的職場生涯談起。
繼續閱讀 »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普查報告,人們透過電商購物的比例逐年攀升。去年(2016)的感恩節週末,電商的業績比 2015 年同時期增加了 8%,達到了50億美金。相比之下,實體商店的業績不單沒有成長,還比 2015 年同期減少了 1%。 這是否代表著電商很快就會取代所有的實體商店呢?
繼續閱讀 »為什麼每次進入 IKEA,就算沒有想著要買什麼,到後來都會覺得,「家裡如果多一張桌子也不錯」?當各個傳統傢俱行都在價格競爭,傳統傢俱街逐漸沒落的時候,IKEA 卻好像具有某種操控人心的行銷魔法,能夠穩住自己的銷售,好像景氣不好也對它絲毫沒有影響…IKEA,究竟憑什麼?
繼續閱讀 »開一個 Facebook 粉絲頁、社團或是 Line 群組,或是潮一點開個 instagram 帳號,接下來你都知道,要針對自身品牌或商品、服務的定位,提供良好的圖文內容,搭配精確的廣告投放技巧來吸引一群新粉絲,接下來⋯。
繼續閱讀 »每一個人都是主觀的,你覺得榴槤好吃而我不覺得,你覺得林志玲是美女而我不覺得,榴槤、林志玲指涉的想像空間較小,因此市場潛力就會有所侷限,因此若你的商品是一般消費性商品,也就是針對一般大眾非特定人,行銷的關鍵就會在創造最多詮釋可能與最大想像空間。
繼續閱讀 »